精选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挪威森林有感

发表时间:2023-02-12

看挪威的森林有感精选。

下面是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看挪威的森林有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写作有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我们会灵感枯竭,这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文章。范文不仅节约时间,还能防止我们走弯路。

看挪威的森林有感【篇1】

夏日午后,站在旧式的胡同中透过交错的电线杆,望着并不太蓝的天空,两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却听不到糟杂的声音,就连呼吸的声音也不能感受到,我只是在享受这种静,心灵的静,真想投入于静中不再回来,这实在是很享受的。初读村上春树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体验,又似乎是个旁观者。

“传说,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会让人迷路的森林。那种,人进得去却出不来的巨大原始森林。”生活就像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要走进去,因此我们才不可避免的对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可是迷茫和痛苦的源头在哪里呢?在长大和成熟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在长大,我们在不断地在明白这个世界,在知晓这个世界,自己也在不断变化着,来适应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变化的过程哪有这么容易!我们必须放弃一些,忘记一些,改变一些,适应一些:但是其中有很多我们是不想做的,不愿做的,甚至不得不违心去做的。所以我们看到,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维的话却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说的谎话却多了;幼稚的想法少了,生活给我们的压迫却多了;对事情单纯的看法少了;每个人的心却变得复杂了。但是我们仍要成长,不要去过分改变自己。

也许,是时候我们要重新学会与他人相处了。从无目的的和别人交往,倒有目的的和别人交往;从无保留的和别人交流,到有保留的和别人交流;从对人没有戒心,到对人有戒心……最后,让我们放弃这种原始的,纯净的,寻求个人理解与被理解的相处方式。而是要自己承受痛苦,在别人面前隐藏些东西。这是社会带给我们的改变吗?我愕然了……

可是,这种转变有时候不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就看到,《挪威的森林》里的很多人在挪威的森林里迷失了方向。木月首先死了17岁死在一个成长的年龄。或许他承受不了成长带来的变化,或许他不敢面对成长,总之他以死来作为回避成熟的方式。而对于直子来说,本来她可以握着他的手,小心但是坚定地走过成长的道路,可是,木月的死带给她的是,要自己去对待未知。就像直子自己说的那样:“在他(木月)死了以后,我就不知道应该怎样同别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样才算爱上一个人。”对成长的恐惧最后也把直子推入了死亡的深渊。即使有疗养基地可以让直子身心放松,即使渡边作为直子“同外部世界相连的链条”,也无法把直子从迷茫和痛苦中解救出来。不只是直子和木月,初美,直子的姐姐,直子父亲的弟弟,不都是在这个成熟的年龄段,在对成熟的恐惧,迷茫和痛苦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吗?玲子,也是作为其中的一员,仅仅是没有失去生命罢了。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像主人公渡边一样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这些转变,即使我们自己并不了解为何迷茫,即使这种转变是被环境所逼迫的。而像永泽,看上去是能勇敢且完全的适应这些转变,但是,永泽的内心也痛苦,他自己也不想完成这种转变,只不过,他用自己的“奋斗”成功逼自己完成转变,而不是等社会来逼他转变。这也是大人物与普通人的区别。

当面对成长的痛苦,我们都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痛苦,都想有人来分担我们的痛苦。对于迷茫,我们也想通过与人的交流消除迷茫。因此,我们才寻求理解与被理解。可是,完全的理解与被理解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痛苦别人不可能完全体会,我们也依旧在寻求理解和被理解的道路上迷茫。并且,越是寻求百分百的理解,其实也就与成长的主要方面所抵触:“我们不能寻求这种相处方式,而是要自己承受痛苦,在别人面前隐藏些东西。”所以,村上才要把玩孤独。因为孤独是不可避免的,是无可奈何的,是每个人最终都要经历的。这也就是渡边与人格格不入的原因。还记得渡边在看望直子回来后,回到新宿唱片店里打工时,看到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和茫无头绪吗?因为他孤独,而自己甘心孤独,自己将在这种孤独中完成人生的蜕变,最后成熟起来。

看挪威的森林有感【篇2】

从我读《挪威森林》到今天写读后感已经近二个月了,我已经忘了书中提到的另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写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记得大致的情节。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义专门抽出时间将甲先虫乐队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听了数遍。记得渡边君就是在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这支曲子并回忆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的。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爱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令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的模样,—+幅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记起当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记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凋令他想起了往事。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3点:

1、小说中绝人部分内容写的是渡边上高中的事情。一个高中生的忧郁利孤独却用性的方式来缓解,我不认为是件好事。我认为生理的宣泄只能缓解暂时的困惑,却不能彻底摆脱掉抑郁,反而会养成依赖。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米减轻疼痛—般,并不能从根本上米解决。记得当年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有很多的年轻人向维特学习——选择自杀。看来文学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极力抬高这部作品的价值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它有可能会引起的负面效果?

2、渡边是不足好学生当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一个被父母辛辛苦苫送山家门去渎门的学生心思却不放在学习上,那他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费他们的血汗钱了。所以从这点来看波边的苦闷极不成熟,完全是一种青春期综合症了。

3、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扦死亡。直于是这样做的。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扦山上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可斤来义闩来了,这却不是逃避。这也止是我们人都数人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反之亦然。人与人完全默契与沟通简自如同天方夜谭。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部文学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无缺呢?我认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实:优点,缺点:健全,残缺;理智,感性:清醒,糊涂: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闪为年轻,所以忧愁。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一定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找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

对《挪威的森林》一书我没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观点,就如同你不能强求我接受你们的观点-样,知人论世或者论世知人同样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那么渡边的火落与颓废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与合理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到底是准让这本小说浮山水面并如刚光下的水晶-般璀璨着?如果说真是村上自己的实力的话,我想很多文学爱好者应该知道很多的大师们他们的作品一开始是无人问津的,比如毕加索,卡夫卡,司汤达,等等,因为某个知名的评论家发现了这些金子并使之袒露与尘土之外,然后众人发现了这块金子。看来伯乐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的传世,作者、读者、评论缺一不可。如果说作家的文本如鹰的话,那么读者与评论者就是鹰的两翼,只有三者够强劲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所以我们的评论家在评价《挪威的森林》的话是否全面,这是一个问题,至少我没有看到有关这本书的不好的评价,可能是我见识短浅吧,但是我愿意看到更多的人就此发表意见。你喜欢而我不喜欢,你不能因此指责我浅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才会满园养色。

看挪威的森林有感【篇3】

547118.cOM

从我读《挪威森林》到今天写读后感已经很久了,我已经忘了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写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记得大致的情节,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专门抽出时间将甲壳虫乐队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听了数遍。记得渡边君就是在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这支曲并回忆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的。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令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的模样,一幅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记起当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记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调令他想起了往事。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3点:

1、小说中绝大部分内容写的是渡边上高中的事情。一个高中生的忧郁和孤独却用性的方式来缓解,我不认为是件好事,我认为生理的宣泄只能缓解暂时的困惑,却不能彻底摆脱掉抑郁,反而会养成依赖。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来减轻疼痛一般,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记得当年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有很多的年轻人向维特学习选择自杀。看来文学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极力抬高这部作品的价值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它有可能会引起的负面效果?

2、渡边是不是好学生当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一个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门去读书的学生心思却不放在学习上,那他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费他们的血汗钱了。所以从这点来看渡边的苦闷极不成熟,完全是一种青春期综合症了。

3、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择死亡。直是这样做的。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择出去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可后来又回来了,这却不是逃避。这也正是我们大都数人的生活经历。

看挪威的森林有感【篇4】

每当听到挪威的森林这首歌,就会回想起每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如在旷野之中听见吉他柔和而冷清的曲调,撩拨人的心弦,有风迎面吹来,卷起衣襟拂动头发,直从脖领、袖口和裤管吹进去,那风是凉的。

初读时是高二的下半年。一个秋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在同学的书桌里翻得一本译林的删节版的《挪威的森林》,在自习课上小心翼翼的读起来,片刻便坠入其中,将一切全然忘记了。我看小说很快,一口气读下去,直到放学后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时才知道该回家吃饭了,恋恋不舍的放下已读了大半的书,满怀惆怅的走回家,匆匆吃过饭就又回来。一口气读完,合上书本,长长的叹出一口气,久久无法平静下来。

但是这一次的阅读并未使我将其铭记于心。由于读得很快而又没有大段的时间去体味,加之书是借来的,所以,《挪威的森林》只是给了我一个凄冷的印象的,很长时间没有再看过。偶尔之间想起,默默的感叹。真正爱上这本书是高三下学期的重读,是xx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林少华先生的全译本。在高三那一段寂寥而压抑的生活中,我带着近乎冰冷的心在书中寻得了似是属于我自己的悲伤。那种共鸣是痛苦而又不无愉悦的。好像在风中听见吉他在低低、反复的长吟。我深深地被那忧伤的曲调感染,似乎真正听到了那首《挪威的森林》——从此,这本书就被我带在身边。常常在周末午后空荡的教室里抑或哪一个暗淡的黄昏,靠窗轻轻翻开书页,将心慢慢沉浸在那浓浓地惆怅之中。

林少华先生在译序中谈到村上的比喻是独到的一家,对此我非常赞同。他的确很会将语言以不常见的方式组合并表达出十分完美、贴切的含义。这一点在景物描写中体现的犹为突出。如开篇第一章对那片山野的描绘以及“渡边”在天台上放飞萤火虫的一幕,无不令人身临其境。而一入其境,我必然从中感受到风。所以,村上的语言总是给我一阵阵风的气息,是风声伴着吉他的和旋……此外,村上语言的节奏感也非常之好,读来洒脱、伶俐,依旧如那风。

但是那风是冰凉的,不是刺骨的冷,却是透心的冰凉。《挪威的森林》仍旧是以它哀婉的故事引人入胜的。主线是渡边与直子的爱情穿插以木月、绿子、玲子、永泽、初美、敢死队等人的生活。犹其令我感到凄凉的是渡边那日夜煎熬着的心和他为了爱而不断振作和努力的执着。一个人做到如此,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渡边是一个冷调子的人物,但我不同意林少华先生说他是一个把玩孤独的人。村上也应该不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渡边曾经说过:“哪里有人喜欢孤独啊!只不过是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从全篇看去,渡边也一直为战胜生活而努力着。虽然他的挣扎完全是内心和情感上的,但外在的孤独究竟是一个表象。“孤独”哪里可以玩味啊!

村上一开始就提出了对生死的态度并将这一态度贯穿全篇,那就是——“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文中每一个死去的人都不是永远的消逝,反倒时刻影响着生者。他们的死存在于生者的生之中。渡边正是穿梭于这生死之间,体味着友情与爱情的意义。我想,最终是死者让渡边一步步成熟、成人的。

提起《挪威的森林》也不能不提到其中作为一个重要线索的“性”。尽管我并不赞同文学作品中以性为主线去展开情节。但是村上笔下的性却以其坦然、真诚的笔触给每一个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渡边对直子的渴望以及直子不断为迎接渡边而作出的艰苦的努力,虽然这是以性为起点的,但真正表达的是超越性本身的对爱、对至纯至美的向往和憧憬。

再一次掩卷长叹,在生死的反复中又经历了一次情感的洗礼。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片无际的山野,举目望去是“仿佛冰冻凝结的蓝色天空”和“片片起伏的如海浪的草地”,“草的香”、“云的白”、“山的青”,还有那“抚动衣襟”的风,一个个身影在远处浮现又走远。只剩下一种声音,是那曲《挪威的森林》,是那曲生与死的交响,是玲子的吉他在风中的反复的长吟……

看挪威的森林有感【篇5】

曾几何时,我们在失落中徘徊,在孤独中无奈,在混暗中迷失,找不到指引前方的光,在灰灰暗暗的在人生中路涉,但在读过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后,我对孤独有了新的认识,恰如一缕曙光,不偏不倚的照在我的身上。

村上春树与一般的日本作家不同,不会在书里专注于描写日本的文化,而是将目光投向世界,因此他的书受多国文人的推崇。

《挪威的森林》中主角渡边,他的人生中有丝丝灰暗的轨迹,和太宰治不同,他灰暗的轨迹是每一个人的真实写照,任何人都可以从渡边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渡边极少数的朋友或是死亡或是失踪,在不断前行中忽然发现只剩自己一个人,孤独、迷茫的陷入混乱的社会中,或是在孤独中麻木,或者把玩着孤独。

渡边或许是发现了孤独的真谛,在一个个朋友的离开中平静生活。

如世界痛吻我,我却报以歌的态度体验生活。

如果没有能力改变未来,那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努力过就好。

人生如此,世界也如此。

所谓人生,其实就是在黑暗中行走,你不知道前方如何,也没空想,因为走过的路已经坍塌。

我相信当直子死的那一刻渡边的弦是断的。

但他依旧笑着,我们何尝不会这样。

灰暗的孤独中寻找那一缕光,努力了就好。

看挪威的森林有感【篇6】

迷失的人就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得以永存。很多人都会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我想我可以从这句话乃至这本书中真正体会到什么,而不是看起来如何或是浅尝辄止。

渡边彻,叙述了全部故事。木月,与直子青梅竹马,两人十分喜欢渡边。木月自身的性格常被人认为是傲慢,所以朋友方面,木月只有渡边,对他极其热情,顾虑周到,心思细腻到不想让任何一个在场的人(其实就是直子和渡边)被冷落,可以说木月有着十分出色和完美的才能,但直到最后都对自己没有信心,以至他在直子面前都很颓丧。然而,太在乎别人的人往往坚强给别人看,脆弱留给自己,他无故自杀了。一年后,每当周日来临,渡边与死去的朋友的恋人直子幽会。不是作为道德低下的男人,反而渡边带着怜惜爱恋直子的心情,他明白直子需要的不是他的安慰故不能大胆给予,大学生活中不咸不淡,可谓是在心里迷茫的“苦吟”。

偶然间,渡边一次读到《了不起的盖茨比》时,认识了所谓“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对书不屑一顾”的永泽,如果说木月是仅对直子和渡边君有领导魅力,那么永泽是有能力在众人之上迅速审时度势,让人迅速察觉“此人是非等闲之辈”,这两人在信心上可谓是天壤之别,“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诺夫干的勾当。”永泽对于深深追求他的初美薄情得很,“我没有同任何人结婚的念头,这点对初美也说得明明白白,初美如果想同某人结婚也是可以的,我不干涉;要是不结婚而想等着我,那她就等。”初美割腕自杀,永泽给渡边写道“由于初美的死,某种东西消失了,这委实令人不胜悲哀,甚至对我来说”渡边将信撕得粉碎,并以后不再和此人有往来。每人有其两面性,永泽那颗心既春风得意却又在阴暗的泥沼里苦苦挣扎。

绿子,和渡边在大学中遇到,家境艰难,母亲癌症死去,父亲和母亲一样得脑瘤,姐姐爱好坐在狂吼乱叫的车子上兜风,两人仅靠和亲戚经营的小气的“小林书店”度日,一手好厨艺,吉他唱歌不敢恭维,面对着附近的火灾,却坐在阳台上唱歌,“死了就死了呗!我们早已决定对未来的事来个不屑一顾!”没有温馨的家庭,得不到别人能得到的爱,就会对爱有独特的标准,“对某种人来说,爱是从根本上不值一提的,或者说非常无赖的事开始萌芽的。”

这书中,没有让人很崇拜的角色,有的只是我的影子。

对于只身独处的人来说,四月实在是不胜凄寂的季节,四月里,周围的人无不显得满面春风,人们脱去外套,在明媚的阳光下或聊天,或练习棒球,或卿卿我我,我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渡边在两次探望疗养院的直子(精神病),发觉直子可以回到现实世界了,可以与自己生活了,但却又得到病情急剧恶化,幻听很严重,生活难以自理的消息;同时面对着绿子真诚的爱情不能做出绿子心中的正确回应。浑浑噩噩,两处都难以摆平。

其实,这种境况随处可见。在风和日丽的天气行舟于湖面,既觉得蓝天迷人,又觉得湖光旖旎。倾心于某些人,再正常不过,只是随着世事长河流逝,留下的是一个或者无。

直子自尽,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的解脱。对于渡边,不管直子是否在世,两人注定无果。渡边对直子只是一种责任,并且不能放弃这种责任。渡边对直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尽管爱的方式在某一过程中被扭曲的难以思议。绿子生性活泼,脑子灵活,渡边有缘与她一起共度余生,就像绿子说过的话“把人生当作饼干罐,饼干罐里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而不喜欢的都在里面,如果先一个劲儿条你喜欢的吃,那么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欢的。每次遇到麻烦事我就这样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往下就好办了。人生就是饼干罐。”

这样,渡边继经历木月的永逝,又经历了一次伤痛。直子的死没有成为一个结点,而作为渡边的成长,再次延续了渡边的生命。

但是无论怎样的哲理,都无法消除所爱之人的死所带来的悲哀。那句话也一样,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所谓成长,尽是如此。

看挪威的森林有感【篇7】

《挪威的森林》这本小说的标签是恋爱小说,爱情是永不过时的主题,促使本书成为村上春树第一本畅销小说。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本书的认识还停留在伍佰的那首同名歌曲中。读完小说后,感叹歌曲的基调稍为明朗一些。小说读得压抑,书中人物的青春并不能强烈地引起我的共鸣,可能是我的成长环境比较普通,也有可能我在那时未看到或接触到如此深刻的精神迷失。小说整体基调暗淡压抑,描述细腻,除了爱情,也看到了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一代的彷徨。

书中主人公渡边是一位大学生,先后和两位女性有着往复的情感联结。第一位是直子,是渡边已故好友木月的女友,他们在木月自杀后一年,偶然重逢,开始日常琐碎的交往,并在直子20岁生日的时候,发生了关系。此后,直子不辞而别,渡边通过书信联系,得知直子前往一处偏僻的精神疗养院疗养了,而她反复的病情在最后关头将她带向了死亡。绿子一位活泼勇敢的姑娘,和渡边出现在同一堂课上上面,主动出击建立联系。而她的活泼可爱并非是不谙世事无忧无虑的天真,相反,她也经历了家庭挫折。如果将直子和绿子进行比较的话,我认为最大的差异在于二人对挫折的反应,直子终究是没有走出来,而绿子却在经历苦难后选择坚强地前行。

书中以下几点引起我的思考:

一、精神健康

书中有多位人物因精神疾病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很难想象遭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人群是过着怎样的生活。生存本身就带着压力,因为我们要与一切消极因素作斗争,保证自己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每个人的内心就是一座独一无二的精神花园,不可能存在完全一致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社会的包容性,包容不同想法不同事物的存在,不人为的制造壁垒。

人生本就是一场斗争,如果被困难打倒,就相当于缴械投降,唯有自渡,方能立命。

二、戴面具的人

书中绿子在谈到学生社团时有提到一个现象,她加入的社团,存在那么一些人趋炎附势,卖弄学识,对于自己本身就不了解的事物凭着一知半解侃侃而谈。为了凸显自己的智慧也罢,为了融合圈子也罢,说白了,都在戴着面具为他人而活。绿子看到这点后,对所谓社团不再抱有好感,当即退出。与其融入一个虚伪的圈子,不如在自己的世界真实地独处。想想我自己,也曾存在过如此心态,急于表现,装腔作势,而且不排除未来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时刻提醒自己有意识地自省自新。The more you know, the humbler you are, because you will know the little you actually know.

舆论压迫和道德绑架也是我们立于社会需要跨越的障碍。绿子在医院照顾病重的父亲时,偶有亲戚前来探望。在医院充满消毒水的空气中,亲戚难以进食,感慨绿子怎么有这么好的胃口可以镇定自若地吃饭,而后立马投入到对瘫痪父亲的照顾当中去。这就是舆论导向,认为面对家人身患重病时,就应该寝食难安才对,怎么还有心情好好吃饭。就好比中国的传统哭丧,一定要在丧事中哭给众人看,才是对逝去亲人的不舍和怀念吗?真正的痛是无暇无意展现给外界看的。对于绿子而言,她如果不能好好吃饭,如何能照料好父亲?她的亲戚可以没有胃口吃饭,但是她不能,因为如果她不能保证一个好的身体状态,她就难以照顾好父亲,而她的亲戚看望之后便可以远离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偏见。提高自己的认知判断,保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做正确的事情即可,因为我们才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那个人。

三、绕不开的努力

书中还有一位人物,叫永泽,是主人公渡边的同学,他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追求,积极进取,但在感情上却是拈花惹草的角色,有一个真心爱他的女友却不珍惜,也正是他带着渡边时常外出寻花问柳。通过这个人物,我看到了进取心和品德的割裂,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永泽不满于世人不努力却还满腹牢骚。世人多在辛苦忙碌地劳动,而非努力。“那不是努力,只是劳动。”永泽断然说道,“我所说的努力与这截然不同,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

一般而言,有价值的东西得开都不容易,只有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拿到一定的结果。很多人不满于现状,却又不能付出长期努力以脱离眼前苟且,这类人在觉醒前恐怕只能长期活在抱怨中了。

四、摇摆的爱

最后一点,讲下我对这个爱情故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我认为主人公渡边对直子的爱不够坚定,当他强化和绿子的联系时,其实就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备选项,不是说不能接触其他的异性,只是在有爱人的情况下,再与一位对自己有意的女子亲密接触,是对爱人的不负责。感情中的移情别恋都是因为给了第三方机会相处熟络,而我认为感情的聚散应该是由双方决定的,而非第三方因素,如此即便分开,也对得起爱人,对得起爱情。而在直子自杀前夕,仅仅是通过异常的书信往来(由领子代笔回信),渡边就应该能感知到直子病情的危急了,在这种关头,他却依然保持缓慢不定的书信联系,在信中讲要为直子找房子开始新生活云云,而没有前去陪伴直子渡过难关。这样的爱,是不够深刻?还是不够坚定?

小说读下来没有触及心灵深处,可能是因为已经在生活中有所感悟了。而这个故事,也是书中人物的自我成长的经历。人生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

看挪威的森林有感【篇8】

那应该是在挪威的森林。

我向往这样的国度,高度发达却不张扬,几乎所有的城市里都找不出什么霸道的摩天大楼。大街上的行人三三两两的,更多的人们是坐在电脑前工作的。发达而原始。

想来,挪威的森林千万年来一直是在诠释着这份原始吧,千万年来都不曾动摇。

那是山脚下一处寂静的山林,冬日树木的萧疏在渐渐退色,森林在春意里慢慢地变绿,由浅到深,林中空地上迷漫着淡蓝色的轻雾,远处会传来时断时续不知名的鸟鸣,那真是一个使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也确实是一个令人容易迷失的地方。

我从遥远的东方,穿越梦中的拱道,投奔到你的怀抱里来了。森林的风,吹走了所有的爱,所有的痛,,所有的痛,所有的意乱神迷。我独自站立着,心灵被纯粹成与海天一样的颜色。

这是一片临海的林子,温带海洋性气候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年四季的气温和降水十分均匀。置身其中,时间仿佛凝固,一切一切都不再躁动。这森林环山面海,林中大小湖泊镶嵌其中,绝对是个安置纯净心灵的世界。北极光的美,深入高山的格壤格尔峡湾以及特隆海姆一带,无不具有一种天然极致之境的意味。我喜欢整个挪威散发出浓郁的北欧神话的味道,以及如宇宙树林般的那一片广袤。好似童话的世界。

我在森林中租一个木屋,过着简洁的生活,我总是赤着脚歪着头,像一个孩子一样伫立在大大的落地窗前,凝视着落在森林里的雨,狂烈的雨。

那是一个用圆木堆积木似地搭成的二层的小屋。深褐色的外表,一扇低矮的门,让人辨认不出往哪边才可以推开的门。外面看起来的小屋,置身其中会觉得空间很大很大,深褐色的墙带弧度,富有动感。几件简陋的家具随意摆放在地面上,那桌,那椅,那床都是用最原始的大树桩做成的,没上油漆。我只需要有一个房间不漏雨就够了,里面有我的书,我的电脑,音箱,大床是摆在里面的。躺在床上,测身就能看见可爱的森林,那感觉就像在潜水艇中,窥探到的都是深蓝色的海水。二楼是没有房间的,只有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和一个琴架,地板上堆放着许多年代久远的东西。

木屋外的空地上一定得有一辆车,借来的。这地方有两条通往外界的路。

沿着通往海边的路行驶,然后停下。我一个人漫步在海水碧蓝的奥斯陆湾,四周的山野在一片金黄与翠绿之中,美不胜收,如仙境一般,眼前绵延不断的森林是永远的极致的美。我常常坐在洁白的沙滩上观看太阳与海波一同出现,我会抚摸着沉落的黄昏,让心灵纯粹着。夜晚,从这里可以抬头看见许许多多明亮的星座,有一个是自己。

另一条路只是供我偶尔接触尘世,那里有必不可少的超市和颇具挪威特色的酒吧。

我就这样一直徜徉在森林,海滩,林中湖泊和一望无际的山野间,释放着自己:我在木屋里安静的沉思,拉琴或看书写作。我爱极了这种生活方式,终日与孤独相伴,但我的心归属于这片天地,大自然才是心灵的家。

我常常在午夜醒来,迷恋上旖旎的极光,她是神话中最美丽的女神,我随着她。寻找最初的幸福,最原始的梦想。

看挪威的森林有感【篇9】

小说从主人公渡边彻对直子的回忆慢慢进入,直到回忆不再像回忆,而是像正在发生正在继续的故事。小说开头说,“即使在经历过十八度春秋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在那个年龄,无论目睹什么感受什么还是思考什么,终归都像回飞镖一样转到自己手上……就连直子的脸,一时间竟也无从想起。我所把握的,不过是空不见人的背景而已……原来我的记忆的确正在步步远离直子站立的位置,正如我逐渐远离自己一度站过的位置一样……尽管如此,记忆到底还是一步步远离开去了……想到这里,我悲哀得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一个人回忆十八岁的感觉,一切都终归会回来的无奈,无法记起却又无比重要的脸庞,记忆远去的无助,没有被那个人爱过的悲哀,一切的一切在开头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孤独磁场,将读者的心纳入其中。

其实,每一个人的离开,无论是生命的戛然而止,还是某个角色的不告而别,或多或少都会让我们有一种孤独感,就如同自己的生命旅途里少了一个人的故事,总有一种失落感。木月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年轻的十八岁,毫无征兆地选择了自杀,谁也不知道他这么做的理由,或许村上自己也不知道。是因为孤独么?我们只能揣测,这将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谜。

但是,他的自杀,使得渡边彻失去了唯一的朋友,使得直子失去了恋人,他留给渡边彻和直子的是无限的孤独感,甚至留给我们的也是这样一种孤独感。直到后来,直子因为木月的死给她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创伤,最终也是精神抑郁而自杀。还有初美,深爱着从来不懂怜惜自己的永泽,无论永泽怎么对她,她都不离不弃,但是却在永泽去了德国之后的两年和一个男子结了婚,又过了两年便用剃刀割断了手腕动脉。这个女人对爱情的执着把自己一步一步逼上了孤独的绝路。我没有办法不感慨,孤独的生命啊。

一觉醒来以后,直子不告而别,后来来信说她将休学去疗养院。渡边彻去了直子所在的疗养院,并结识了她的室友玲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渡边彻认识了绿子,一个十分有个性的女孩子,并与她相知相惜。绿子在父亲死后出售了小林书店,并和姐姐搬了家,渡边彻也搬出了宿舍。渡边彻因为玲子来信说直子的情况不好而无限悲伤,于是忽略了旁边来找自己的绿子,绿子因此找借口离开了。整整两个月以后,绿子主动找了渡边彻,并因为喜欢他而同那个人断交了。渡边彻终于明白自己对绿子的感情了,却又觉得对不起直子,心里很是矛盾,于是写信给玲子倾诉,玲子也给出了客观的解答。

不久之后,玲子来信说直子在小树林自杀死了,葬礼很是凄凉。渡边彻进行了一次一个人的旅行,想了很多很多关于直子的事,回来之后心里仍旧悲伤不已。玲子从疗养院出来了,她在开始新生活之前来看望了渡边彻。渡边彻给绿子打了电话,想要从头开始。可是当绿子问他在哪的时候,他茫然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哪,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绿子。

看挪威的森林有感【篇10】

1、木月

文章对木月君的描述并不多,在故事的开始他便离去了,但实际上整篇文章就是围绕木月的死展开的,他的死总是萦绕在主人公渡边君的脑海中。木月是渡边的挚友,是直子青梅竹马的男友,他风趣可爱,喜欢带着渡边同直子约会,无论是渡边还是直子都对他深深的依赖,本来应该好好守护这两个人,况且,17岁,青春美好,他却将亲手终结了自己的人生。留给渡边和直子的不只是对死的思考,更是需要用时光愈合的深深的寂寞。

2、直子

对于木月带着自己的男性好友和自己约会,直子并没有意见,在木月死后,直子跟渡边说,只有渡边同时在的时候,木月才是正常的,他将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渡边,却将自己不好的一面全部都留给了直子。木月走后,直子和渡边都进入了大学,俩人并没有什么联系,一次偶遇让两个人的生活又扭结到了一起,他们常常约见,在东京的街道上暴走,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直到直子病情恶化最终住院。渡边深深地爱着直子,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从哪一刻开始的,然而直子心里并没有渡边,“本来我那么真心实意地爱着木月!”“就是说尽管你并不爱我?”“原谅我”直子说。但是渡边还是深爱着直子,在她病到不能回信的时候仍坚持每周给她写信,虽然,写信也是渡边对自己的救赎,“简直就像要通过写信来把我几欲分崩离析的生活好歹维系在一起”。在直子死之后,他自己将自己流放。从木月的死中渡边学到这样一个道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直子的死使渡边明白: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软弱无力。也可见其爱之深。

3、绿子

绿子是那么生动美好的一个女孩,第一次在餐馆相见,绿子就主动同渡边打招呼,主动约他、主动给他做饭、主动安排两个人的行程、主动邀请他陪她睡觉,经常说着反话逗渡边。她也有自己的小脾气,有一次联系不上渡边之后她便非常生气,然后就报复他,不给他好脸色。她也是怪怪的女孩,同渡边在自家天台喝着酒、弹着吉他看火灾,说什么烧死了也不会跑;她用心照顾自己生病住院的父亲,却在父亲的葬礼上不流一滴眼泪。绿子和渡边一开始以朋友的方式相互陪伴着,感情慢慢从心里长成,绿子为此离开了自己的男友,渡边却还是沉浸在对直子的想念中,故事的最后渡边才接受自己内心对绿子的依恋。小说围绕着死亡、孤独展开,木月、直子、初美陆续自杀,主人公渡边的生命线也如风中的蜘蛛网飘飘欲坠,幸亏最终从中解脱出来,勇敢地选择和绿子生活在一起。

4、玲子

玲子是一个39岁的女人,外貌上最多的描述就是“皱纹”,她脸上的皱纹以及身上的皱纹。玲子的遭遇曲折,她曾经拥有前景美好的事业、爱她的丈夫、可爱的女儿,却被通通剥夺,但是她却坚强地在疗养院里生活着,发自内心喜欢地帮助直子,在直子死后因担心渡边的情况,找到渡边给他安慰,自己也勇敢地从待了8年的与世隔绝的疗养院里走出来。

4、永泽

永泽在外人看来就是大学里男神级别的存在,高富帅+高学历+风趣幽默,生活风生水起,但是内心里确实极度自私的人,他明明有女朋友初美,却还是他不知厌烦地去酒吧找女孩睡觉,挟持初美对他的爱强迫她接受他的生活方式。渡边并不是个多么优秀的人,同时在在性爱方面也不沉迷,他对性的追求就是很平白的,只是生理上的需求,没有强烈的动机。但是渡边却和永泽相处得不错,那是他们性格上的契合,永泽说“我和渡边有相似的地方……他和我一样,在本质上都是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只不过在傲慢不傲慢上有所区别……我和渡边的相似之处,就在于不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这点与其他人不同,那些家伙无不蝇营狗苟地设法让周围人理解自己。但我不那样,渡边也不那样,而觉得不被人理解也无关紧要。自己是自己,别人归别人。”

5、敢死队

“敢死队”是和渡边共用一间寄宿院宿舍的舍友,他一副瘦瘦弱弱的矮小模样,每日早晨蛮不讲理地蹦蹦跳跳做早操,犯了洁癖一般地打扫宿舍卫生,一开始是渡边在人面前讲来逗乐子的笑料,在后来却也成为渡边所怀念的,似乎有这样一个人陪着也总是好的。受其影响,渡边也变成了注意房间洁净的人。敢死队离开了,既没有征兆也没有下落,就像大部分人生的过客一样,在身边关系紧密地存在过,然后彻底消失。

主人公渡边

小说以主人公渡边的视角进行讲述,是已经37岁的渡边的回忆,却并未系统介绍渡边的外貌、家境,而主要是心理活动的描述。读罢小说,闭上眼睛感觉渡边是这样一个男生:独自一人坐在咖啡馆的角落,一杯清苦的美式咖啡好像只喝了一口,他带着镜片不是很厚的黑框眼镜,衣着运动休闲,因身材纤瘦修长,衣服显得松松垮垮,有一点不修边幅,但是又不觉得油腻肮脏,他捧着书,神情轻轻淡淡地看着,似乎不管是什么书他都会看,但不管什么书都不会让他的脸上有一丝涟漪。渡边喜欢读书和听音乐,小说里前前后后提到的书有几本,想来应该都是作者村上春树喜欢的书,包括“对我始终是绝好的作品”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半人马星座》《魔山》,甚至看过部分《资本论》。他大学读的是戏剧,但其实对于自己的专业并没有什么追求,每天按时去上课也不过是他“自我训练”的方式。每周他都会挑出三个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去打工,一开始是在唱片店,后来在一家餐馆打工。星期日他会在宿舍里洗衣服、写信,他称为“不上发条的星期日”这一天都完全放松,但是平时为了正常地生活,他都会自己给自己上发条。